庄松林院士团队:用 AI 重写光学仪器的“底层代码”——访上海理工大学庄松林院士
用算法替代部分物理器件功能,以数据训练突破传统理论极限。在光学仪器创新领域,庄松林院士团队正以 AI 技术掀起两场颠覆性变革。
当望远镜装上 AI 芯片,人类看见了更远的星空;当显微镜接入算法,生命科学打开了新的维度;当光谱仪融入 AI 分析系统,新一代仪器被重新定义……可以说, 人工智能正以 数字引擎 之姿,推动科学仪器突破物理极限,迈向 感知即分析 的智能时代。
在生物诊断、临床医学、环境监测等领域展现极具前景的应用潜力,相关成果发表于《科学进展》(Science Advances)。AI 如何重塑仪器研发逻辑?智能时代的科研工具将呈现何种形态? 带着这些问题,日前仪器信息网特别专访了庄松林院士,深度解码 AI + 科学仪器 的底层创新逻辑与未来图景。
)浪潮席卷全球,AI + 科学、AI + 医学 、AI + 制造 等创新融合模式正在重构各领域底层逻辑。庄松林院士在专访中指出, AI 带来的最大变革在于人观念的变化,通过大数据与大模型训练,科学仪器、医学诊疗、工业生产、检测技术等领域均能得到很好的提升,AI + 各领域 将成为所有学科未来发展和努力的方向。在光学工程领域,庄松林院士
、AI + 光学 的前沿探索,其阶段性成果已展现出颠覆性潜力。他特别强调,传统光学系统设计曾被视为依赖经验的 “手艺活”,受限于局部极值优化的传统算法,加上对设计者经验判断的高度依赖,复杂光学结构的研发往往陷入效率瓶颈。针对这一行业痛点,庄松林院士团队通过构建光学大数据分析模型,将海量设计数据注入 AI 系统进行深度训练,实现了从 人工调参到 机器自主学习 的关键突破。如今,只需输入视场、焦距、孔径等基础参数,AI 系统即可通过端到端的智能算法,快速生成高精度设计方案。 可以
这一技术跃迁不仅打破了经验壁垒,更让光学设计从 工匠式精雕细琢 迈向 智能化批量生产 的新范式。颠覆仪器原理:从物理器件到算法定义的跨越用算法替代部分物理器件功能,以数据训练突破传统理论极限
传统荧光显微镜依赖干涉滤光片分离特定波段荧光信号,面临操作复杂、灵活性不足的局限。庄松林院士团队开发的新型荧光显微镜,突破物理器件桎梏,通过采集全光谱荧光数据,利用神经网络模型得到每个波段非常准确的荧光信息,用户仅需通过算法指令即可 按需提取 任意波长信号,完全改变了荧光显微镜的传统模式。相关成果发表于《Science Advance》,引发行业关注。据悉,成果发布之后,有企业惊叹:“该技术或将彻底重构传统荧光显微镜的硬件架构!”
实现了10⁻⁵勒克斯级超低照度信号的光学成像。庄松林院士解释说:现在能够做到最低的照度在5×10-4或者10-3,10⁻⁵勒克斯的照度比一颗星的照度还要低,如同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房间中,用普通相机进行拍摄,1秒以内就可以把真实的图像提取出来。”据悉,该技术现在已经得到了初步的应用,下一步将通过规模化应用降低硬件成本,进而扩大应用范围。
,必须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,把AI运用到各个方面去。对我们每一个领域的同学、青年导师来讲,首先要把我们本行业的基础知识学扎实。在此基础上上,再融入AI的思维。”当然,AI 与光学的结合绝非简单的 “技术叠加”,需要科研人员从思维模式到知识结构的全面升级。庄松林院士强调,“
。不仅如此,大家还要增加大数据深度学习等交叉学科的知识,所以对大家来讲,要学习的东西更加多了。”
低成本+高质量:如何靠技术创新突围500强供应链?——四方光电创始人熊友辉博士专访